回顾年会

年会合作

年会门户

了解CFF

基金会要名符其实
2017年12月13日 作者:胡广华

2017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在成都川投国际酒店举行。本次年会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转型升级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后的首届公益盛会,也是基金会论坛的第九届年会。为期两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关心基金会和公益事业发展的571家机构的918名嘉宾与会。其中,基金会197家,有近200名理事长和秘书长莅临现场。以下为主题演讲环节,围绕“我”理解和实践的新价值新生态,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的演讲实录:


640-13.jpeg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的发言,仅代表我个人,不代表我们机构。


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已经举办了八届了,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改为基金会论坛之后,外延越来越广阔。作为公募基金会的代表,我们也有机会来参会,来学习,这是一件很荣幸的事。组委会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围绕新价值新生态讲讲自己的实践和体会,讲点什么呢?那就讲一讲我对行业的一些认识,谈一谈我们所做的一些探索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吧。


 “名”不符“实”: 基金会没有基金


大家知道,注册一个全国共募基金会,启动资金不能低于800万,注册一个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启动资金不能低于400万,注册一个非公募基金会,启动资金不能低于200万。据传,这个门槛可能还会要提高。基金会的注册资金在每年年检时还不能减少,所以也不敢完全投入使用。同时还规定,公募基金会当年所募得的善款,第二年必须支出70%。也就是说,基金会基本上没有积累,形象一点说,就像大熊掰棒子,一手进一手出。这样,大部分基金会一直处于没有基金的状态。


如果有人来求助,我们只好说,好吧,我们试着为你去公募,能否募到心里也没数。大家说,这能叫“基金会”吗?中国的基金会,包括大部分国字号基金会都没有足够的基金,与“基金会”这个响亮的名字比起来,只能说是“名”不符“实”。


 “名”不符“实”: 圈里圈外,冰火两重天


前些天,公益圈“两光”之争炒得如火如荼,朋友圈里转发,评论热火朝天,“向左”还是“向右”?“利己”还是“利他”?圈子里的人们都很兴奋,圈子外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九月份,我和央视《社区英雄》栏目的吴卉导演来杭州,见到新湖集团的叶总,谈及公益,叶总十分坦诚地说,“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对公益行业的印象,隐隐约约有三个标志性的事情,一是‘希望工程’,二是‘郭美美’,三是陈光标。”我的天呐,这就是中国公益?这就是一个局外人,一个企业高管对中国公益的印象。


来成都前两天,我和办公室的小伙伴聊天,问他们有没有看过《公益向左,商业向右》,问他们知不知道两光之争?居然有一半的人摇摇头说不清楚,不知道。我问为什么,他们说自己的朋友圈里没有大V,没有公益大伽。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然而,中国公益,墙内花开,墙外有所不知。墙内也是知之甚少。然而,墙内闻到花香的人大多是自娱自乐自嗨。


公益的热,只是在一个一个小圈子里热,在一个一个小群里热,也就是说,公益名义上的虚火与实质上的影响力相去甚远,名不符实。所以,无论是公益大伽大V,还是公益新势力,我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公益还只是处于发育阶段、初级阶段,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提出“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大口号。


有名无实:公益评奖徒有虚名


这些年来,公益慈善界有各种各样的评奖,“中华慈善奖”、“CCtv慈善人物”、“责任中国”、“安平奖”、“中国好项目”、“中国好公益”……据我所知,这些各式各样的评奖大多数只是发一个奖杯,一张证书,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奖金,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我们知道,诺贝尔奖有丰厚的资金,国家科学奖有好几百万,过去我在联想工作时,优秀员工能获得公司股票,或现金奖励,或奖励出国旅行。


那为什么公益奖励就没有奖金呢?是因为公益人只是要面子好虚荣,不喜欢铜臭味,还是怕社会上的人说闲话呢?我希望,以后的公益大奖有名也有实。不仅要奖励机构,而且还要奖励个人。今年99公益日,我们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就是为合作的NGO资助配比人员工资。央视十二频道《社区英雄》栏目是为数不多的有名有实的公益节目。这个节目开播五年多来,有七十多个草根公益组织参与PK,优胜者可以获得30万的奖励,另一方也能得到10万元的公益金。在徐永光老师和南都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央视和我们几家基金会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英雄基金”,将来还要成立英雄社区基金会,专门支持、资助社区/草根NGO。


今天,在这儿插播一个小广告,第六季《社区英雄》已经开始招募,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与。


实实在在:征收管理费与从业者待遇


收不收管理费?收多少管理费?是基金会经常会碰到的问题。


有的基金会号称“零管理费”这实际上是对行业规则的破坏,是不负责的公益有成本,团队要生存,机构要发展,行业要发展,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收取管理费。基金会,公益组织其实就是社会公益服务的中介机构。我们根据自己的使命与宗旨,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产品和服务。体现我们的价值,就需要被认可,就需要被承认。因此,为了团队生存,为了机构发展,我们必须根据政策规定,名正言顺地收取管理费,不必要羞羞答答。


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那就是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我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基金会工作人员,NGO专职人员,我们都不是慈善家,我们只是以公益为职业的从业者。我们要生存,我们要更专业更安心地从事公益工作,就必须要有稳定的工资,体面的工资,才能快乐有效的工作。


做公益,不只是学雷锋、做好人好事,不图报酬。公益从业者也要结婚生子,成家立业,还要买房买车……如果我们自身都朝不保夕,如何能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怎么能让捐赠能人放心,怎么能让受助人安心?当我们自身都快要成为被救助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公益理想也就要破灭了。


给大家看一看“2017年最新中国小康家庭年收入标准”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我们究竟是小康家庭还是贫困家庭?


640-4.jpeg


如果说,你小康了,我会为你高兴,再接再励;如果说你还在贫困线下,说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一起加油!我们职业,我们专业,我们有价值,我们需要被认可,我们要体面的收入。我们追求价值导向和行业平等。


穷酸不应该是公益从业者的代名词。当有一天,中国公益行业从业者的收入不再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当公益行业的高管(我们说的“公益职业经理人”)的收入能够和其他行业的高管/职业经理人一样,平起平坐的时候,我坚信,到那个时候,中国公益将是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最佳时期。


讲了这么多,大多是我本人对行业的一些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所看到的,可能相对消极面比较多,这只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看法,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原谅。


做名符其实的资助型基金会


1、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


1)请ABC做咨询:

部门与岗位设置;

薪酬与绩效管理。


2)全员KPI考核:

提职提薪看能力不看资历;

凭业绩不凭关系。


3)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诚信、品牌是基金会的生命线。


4)保值增值:

安全稳健;

争取高回报;

基金会保值增值是一种担当;

资金闲置是一种浪费。


5)“我是一个生意人”:

生意、市场化是什么?;

不是投机取巧,以次充好;

不是弄虚作假,偷工减料;

不是相互欺诈,招遥撞骗。

真正的生意和市场,应该是:

诚实守信,公平竞争;

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

优质优价、优胜劣汰;

高性价比、高投入产出比;

商业如此,公益也应该如此:

诚信、公平、合作、共赢。


6)基金会也有“天条”:

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工薪保密;

不隐瞒重大事故;

坚决反对宗派主义。


7)让基金会员工共享机构发展的成果:

让员工与基金会一起成长;

奖励要及时,实实在在;

处罚要坚决,要有人性化;

要自由必须先自律。


2、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


1)让基金会拥有基金:

开放理事席位,扩大资本金;

投资理财,保值增值;

管理费积累;

定向募集非定向善款。


2)走出去,请进来,提升现有人员;

涨工薪,提职务,留住优秀人才;

给舞台,给机会,不拘一格招人才。


3)转型做资助型基金会:

与NGO共同成长;

推动行业基础建设。


3、我们的愿景

做有公信力、有高效率、有生命力的名符其实的基金会;

做纯粹的,专业的,体面的、快乐的实至名归的公益人。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