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无法想象我们国家的现实中没有基金会这样一种存在,无法想象没有它,我们的社会与文化,教育,体育乃至教会的现实会是什么样子。”
这是2014年联邦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在汉堡德国基金会年会上的讲话。在德国,基金会和商店、银行一样遍地都是,它所发挥的功能和价值早已融入公众的生活。
我国基金会发展历史较短,新中国第一家基金会成立于1981年,截止到2018年10月10日,我国大陆地区基金会总数为6889家,在基金会数量和规模上虽然远远比不上德国,但是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我国基金会也一直在不断努力,开拓进取。尤其是最近十年。
2008年,汶川地震催生了一大批基金会的诞生,十年来,我们见证了民间公益的快速崛起以及由此驱动的公益转型,也见证了中国基金会不断蜕变:
在汶川灾区、阿拉善荒漠、青藏高原、西子湖畔、非洲大地,在新疆莎车、贵州威宁、北京通州、广东廉江,基金会务实精进,传递温暖力量,爱的足迹踏遍祖国山河。项目资助、联合劝募、公益金融、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基金会勇立潮头,与时俱进,推动和引领中国公益创新发展。
2018年,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成立十周年,也是很多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2008年成立的基金会有239家,其中在民政部注册的有11家,在省级民政部门注册的有223家,在县级民政部注册的有3家。
今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年会的主题定为“拾年—社会转型与中国基金会”,“拾年”意味着时间的十年,更意味着对时光/价值的捡拾,回顾初心、展望未来。
值此,我们向大家隆重介绍11家成立于2008年,聚焦不同领域、具有独特性的优秀且有影响力的基金会。他们是中国基金会的典型代表,窥一斑而知全豹,他们既展示了中国基金会的多样性,其工作更彰显出中国基金会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创新方面价值与影响力。
十年11家基金会关键词
引领、特色
共同成长 、支持 、自由、 活力、 个性
共享 、务实 、专注、 搭起大爱的拱桥 、可持续发展、 教育、 长期陪伴、 资本精神、 共享文明、 素养教育
公开透明、 面向未来 、敢为人先、 开放共享
追求卓越、 深耕 、跨界、 西藏
阿拉善SEE基金会
【十年关键词】
引领、共同成长、支持
阿拉善SEE基金会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起,于2008年成立,2014年底升级为公募基金会。机构以环保公益行业发展为基石,聚焦荒漠化防治、绿色供应链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三个领域。致力于资助和扶持中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至今,直接或间接支持了550多家中国民间环保公益机构或个人的工作。
【十年成果】
截至2017年底,累计获得超过2.2亿公众支持,筹集善款超过6亿元。发展至今,直接或间接支持了550多家中国民间环保公益机构或个人的工作。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十年关键词】
素养教育、公开透明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是中国最透明、覆盖面最广的素养教育5A级公募基金会。自2007年以来,真爱梦想一直致力于青少年教育公益事业,在全国31省600多个区县,建立了活跃的教育生态网络,帮助近330万师生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十年成果】
2008年成立至今,累计募集5.7亿元人民币善款。素养教育公益服务体系涵盖了3223所学校的350万师生,累计培训教师76933人次,梦想课程开课累计189万节。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十年关键词】
搭起大爱的拱桥
慈济于大陆的慈善工作结缘于1991年华东与华中的世纪水患,在重创灾区为灾民进行“安心”、“安身”与“安生活”。之后,在2008年2月,获国务院批准通过于大陆成立全国性基金会。十年来,慈济于大陆援助共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秉持“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情怀,为“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无难”而努力推动慈善工作。
【十年成果】
大爱共伴有情天、寸步铺路护大地 -- 慈济自1991年起至2017年底,多元化的项目推动,因应时代与受助者的需求而调整,从救急的粮食衣被、安身的房屋校舍、永续的资源环保、和谐的邻里社区等,涵盖了冬令发放物资援助逾300万人次、奖助学金嘉惠学生逾13万名、援助了65所希望工程、逾5千户大爱屋,送髓逾2千例等。慈济人走在最前,做到最后,以谦卑的身影、温暖的抚慰及无私付出的精神,为需要的人,伸出双手,不曾间断!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华民慈善基金会
【十年关键词】
资本精神、共享文明
华民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3月11日,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注册,由民政部直登直管的全国性基金会。十年来,华民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和全球21世纪慈善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道路,努力构建一个体现企业及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慈善平台,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共享文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十年成果】
十年间,华民慈善基金会业务涵盖教育、养老、助残、扶贫、研究、行业推动和民间外交等等诸多领域,涉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北美、欧洲和东亚等的国家或地区,累计公益支出超过2.5亿人民币,加上华民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卢德之博士个人及其所属企业配套、配合投入的公益资金,总额超过5亿元人民币。其中基金会主推的旗舰项目——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已经成功实施10年,累计投入18366万元,资助42125名贫困大学生,为101373人次的大学生提供而就业能力提升培训。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
【十年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在1996年设立的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础上,2008年5月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为发起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业务主管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的社团法人。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提供的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在纺织行业科技进步,提高行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奖励在纺织教育战线上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发挥他们在全行业的典型和引导作用,并在可能的条件下支持一些对纺织行业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基础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十年成果】
截至2017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支持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277项、应用基础研究48项、科技成果推广147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91项、优秀教师和学生共计3674人、优秀教学成果奖1114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175人、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6人及23家获奖单位,用于公益活动支出超过7000万元。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十年关键词】
特色、教育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2008年5月在黑龙江省民政厅登记注册,是黑龙江省首家大学基金会,2016年经省社会组织评估获评5A级,荣获“全国高校基金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在资助贫困学生、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及社会公益服务、精准扶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知名品牌“科普公益边疆行”“校园爱心公益日”广受好评。
【十年成果】
项目受益覆盖全国除青海、港澳台之外全部省份、受益人数超过26000人次,公益支出5000余万元。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
【十年关键词】
长期陪伴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2008年8月29日由张帆、黄飞燕及李少波共同发起设立,长期专注于乡村教育公益领域,获评5A级非公募基金会。弘慧扎根贫困地区,做乡村孩子的陪伴者和乡村教育的同路人,通过筑梦计划和弘道计划,以山区县域为基本单位,为乡村教育的本地力量赋能,让贫困乡村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十年成果】
至2018年7月底,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累计获得58000余人次捐赠善款8300万元,超过6000位志愿者贡献了18万小时志愿服务时间,支持弘慧乡村教育公益。至2018年7月底,弘慧为乡村教育赋能公益服务体系已在湖南10个贫困县域设有筑梦中心,与近150所乡村学校长期深度合作,累计陪伴 2600余名乡村学子成长,提供了8000余人次奖助学金,发展弘慧教师近3000人次,间接覆盖近20万学生。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万科公益基金会
【十年关键词】
面向未来、敢为人先
万科公益基金会是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经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审核批准,于2008年成立。万科公益基金会以“面向未来,敢为人先”的理念,关注对未来影响深远的议题,以“可持续社区”为目标,推动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
【十年成果】
成立至今,万科公益基金会已经在绿色环保、古建筑保护、儿童健康、教育发展、精准扶贫等诸多领域取得丰富成果(七大领域、22个公益项目)。基金会与全国120多家公益组织展开合作,携手企业员工、社区业主、专业人士、社会义工和志愿者,以及供应商伙伴,共同参与公益项目,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共同创造可以期待的美好未来。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桂馨基金会
【十年关键词】
务实、专注
桂馨基金会是一家关注中国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公益慈善机构,2008年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基金会遵循平等、互助原则,以务实和专业的方式,致力于推动中国贫困地区教育环境的改善,促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十年成果】
截止2017年底,桂馨基金会实施教育公益项目398个,覆盖全国18个省(市)的73个县,累计公益支出4269万元,5858名志愿者贡献了101.5万个小时志愿服务,惠及109.6万名乡村师生。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十年关键词】
自由、活力、个性、共享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作为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通过在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和智库研究三大领域广泛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构建创新中国为主线的人文公民社会。
【十年成果】
十年来,基金会项目覆盖中国、日本、印度、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希腊等多个国家,项目受众人数约为1,404,985人。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北京爱度公益基金会(I Do基金会)
【十年关键词】
深耕、跨界、西藏
I Do基金会(原中华慈善总会I Do基金)于2008年由李厚霖先生个人出资创立。2018年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非公募基金会。十年来,I Do基金会会以“为了爱,我愿意”为理念,展开各类公益项目三十余个,组织公益活动近百场,形成了“梦想守护、文化守护、生命守护、家园守护”四大公益版块,持续深度关注儿童的梦想与成长,守护濒临失传的手艺与匠人,救助伤残重病的群体与个体,呵护脆弱我们凋零的环境与家园,让每一份爱与盼望都能得到尊重。
【十年成果】
截至目前,I Do基金会实施教育、文化、扶贫公益项目100余个,慈善公益投入超过3200万元。坚持十一年的“爱心西藏行”项目,总行程百万公里,精准落地11县,39所学校,4所福利院,先后对40000多名藏区儿童实施了包括助学、医疗、心理成长等方面的援助。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十年关键词】
开放共享、追求卓越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是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和有志于追求机构卓越、行业发展的基金会自愿发起的行业平台。2008年在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现名为“社会组织管理局“)指导下,八家机构发起“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6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为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十年成果】
成立至今,基金会论坛开展了16场城市峰会、20余次区域培训和巡讲活动,有力推动了各地基金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向行业提供了13份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成为基金会行业重要的实践参考和工作指南;连续举办了9次年会,累计5000多人次参会,参会机构2000多家,参会媒体280多家,成为公益行业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之一。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十年对于一个基金会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趋于成熟、不断沉淀?是反思回顾、面向未来?目前,在中国公益迅猛转型的过程中,多元社会力量交织汇集,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公益领域同样充满争议和批评,成就与迷茫并存,基金会发展亦面临重大挑战。需要我们叩问初心,重新审视基金会在中国社会生态中的价值和定位,探寻前行的道路。
11月22日-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 年会热忱欢迎您的到来,让我们相聚姑苏,重拾初心,激励思辨,彼此启迪,共创美好未来。
最后,祝愿所有成立于2008年的基金会十周岁生日快乐!一起努力开启下一个十年!
视频彩蛋
来自基金会秘书长/理事长们的生日祝福,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