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门户

报名参会

联系我们

刘盛:公益筹款十年反思,野蛮生长或将终结?
2018年11月24日 作者:刘盛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度盛会作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之一,择地在每年的11月22-23日举办,致力于搭建高层次的行业对话、交流、合作平台。截止2017年年底,已成功举办了9届年度盛会,累计5000多人次参会,2000余家机构参会,280余家媒体参与推广传播。


本文为瑞森德咨询创始合伙人刘盛在2018年会平行论坛的演讲,文章谨代表发言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中国基金会最具行业影响力的行业平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走过第十个年头,从2008年到2018年,恍然中我也全职加入公益行业12年,从2006年入职香港乐施会,2009年参与创办瑞森德,开启为企业公益和基金会提供咨询服务,往事历历在目。


今年的主题是“拾年-社会转型与中国基金会”,应联劝网邀请,在分论坛“让筹款回归初心和价值本源——来自基金会一线实践者的探索和反思”做一个主旨演讲,和大家一起回顾过去的十年,伴随着社会转型与公益慈善视野发展,筹款经历的发展阶段,探讨筹款的现状和痛点。


这个话题是我的专业,用了将近一个礼拜的时间来做研究,因为这10年一直身在在其中,所以有些观察和感受,但是从筹款的角度,回顾过去的10年也是第一次。

 

在这里首先要特别感谢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老师,他也是以前的“中民慈善捐赠信息中心”的负责人,他们从2007年开始就编制《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后面有些年份会出版成书《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第一年联合“民政部慈善事业协调办公室”一起发布的,后来每年的报告都有民政部副部长这个级别的官员作序。所以,应该是权威数据了!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635.jpg


拿到这8年的数据之后(2008年和2009年没有电子报告),发现他们已经做了大量的数据积累,在今年慈展会上,中国慈善联合会也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里面专门有十年回顾。我们通读历年的报告,结合我的观察和研究,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一、研究的立场:中国公益机构的钱来自哪里?


研究“慈善捐赠”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命题,里面包括捐赠主体、捐赠对象、捐赠领域、捐赠地域等等。我想必须做取舍,研究也要有立场和价值取向,我这几年做筹款咨询,一直是“在地视角”和“面向实践”,想当然就希望从十年的角度来考虑: 中国公益机构的钱来自哪里? 假设我是一个公益创业者或者筹款人,我们机构的资金去哪里筹? 未来十年,筹款有什么趋势?所以我们就必须首先研究捐赠主体的情况。 


二、公益筹款的十年,是行业发展最快最剧烈的十年


《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中说:本报告是目前中国第一份关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年度报告。2007年正好是十七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定位慈善事业是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后民政部专门组建了成立了慈善事业协调领导小组和慈善事业协调处。所以报告也说2007年是:中国慈善事业“大举措”、“大行动”、“大发展”的一年。


很多人把2008年汶川地震看着“中国公益元年”,但是千万别忽略了2007年的巨大突破,不仅仅是十八大,这一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企业的公益捐赠免税额提高至企业年利润总额的 1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年初联合下文,把地方性慈善捐赠税前扣除的审查资格下放到省一级。


回顾这十年,我认为中国公益筹款有如下5个特点:


1、规模向上快速增长,但是过程跌宕起伏;


从2007年的刚满300亿元到2017年的近1500亿元,十年间增长了五倍。但是在政策利好、灾害、互联技术推动和公益丑闻等四个主要因素影响下,发展过程跌宕起伏。这个过程虽然整体和GDP增长速度匹配,但是明显感觉到行业的不成熟和脆弱性。


20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灾害对于筹款的刺激作用明显;而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直接影响到2012年的捐赠总收入。从2012年十八之后,年度捐赠总额逐年稳定增长。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640.jpg


2、社会力量愈加活跃,呈现国退民进的趋势


十年间,中国基金会的数量从2007年的1300余家,到2017年的6300余家,其中大部分是非公募基金会,目前大概有超过4600家,占整体的七成。因为大部分公募基金会都是非民间背景。

 

十年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民间化”,从慈善捐赠的历年数据统计可以看出, 以民政系统为主的政府部门接收的慈善捐赠持续下降,从 2008 年峰值的 479.3 亿元,下降到 2017 年的 25 亿元。

 

2013 年雅安芦山地震,民政部不再指定专门的募捐机构接收救灾款物,而是交给捐赠人自由选择,标志着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在接收捐赠方面有了同样的权利。自此,以基金会、慈善会为主的社会组织接收慈善捐赠的主体地位不断巩固,所占份额不断提高,二者所占比重从 2008 年的 34.7%,增长到 2017 年的 73.9%,其中基金会接收捐赠占全国捐赠量的 43.87%。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645.jpg

主要捐赠对象十年变化趋势(基金会、慈善会、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


3、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是中国捐赠收入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捐赠主体,一直以企业和公众为主,其中企业是核心力量,从2008年开始,企业的捐赠占比一直保持在六成至七成,期间略有波动。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650.jpg


4、越来越多的力量成为捐赠主体,多元化发展明显;


2007年的报告中,统计口径只有“2007年度慈善捐赠构成”,主要是基金会、慈善会系统、红十字会系统和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慈善组织和社会捐赠。

 

2010年的年度捐赠报告中显示,主要的捐赠主体是企业、个人、政府和NGO,和其他;在2011年增加了人民团队和事业单位。

 

从2014年的捐赠报告中,明确捐赠主体为: 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其他(不详)、政府、事业单位和宗教场所、人民团队(群团组织),占比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从捐赠主体的增加,可见中国公益力量的多元化趋势,这是好事!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655.jpg


5、捐赠总额已经超过英国,但是和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


2016年,中国的捐赠收入(1392亿人民币)已经远超英国(868亿人民币),但是GDP的占比差距很大,中国为0.19%,英国是0.52%,美国是2.1%。

 

我们对标了2014年度中国和美国十大基金会(TOP10),从单个基金会的收入体量来看,规模相差在10倍左右。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659.jpg


三、十年,筹款发展的四个阶段


回顾过去的十年,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都见证并投入其中,要感谢这个时代。我2006年入行,2007年发起一个本地的环保公益组织绿色潇湘,2008年在SEE基金会做资助,然后参与创办瑞森德。我们早期的核心业务主要是为企业提供CSR咨询,直到2012年才开始大规模做基金会支持。然后从2013年年底开始启动筹款咨询服务。这个发展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也近距离见证和印证了中国公益行业的发展。我印象比较深的是2012年,我们的评估业务爆发式增长,很多基金会找我们做项目第三方评估,因为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让很多机构开始加强项目和财务内控。

 

我们今天去回顾这十年的历程,发现有很多事件都是影响着行业的走向,我把这10年划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2008年汶川地震、2012年十八大和2015年99公益日作为重要的分割点: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704.jpg


1、 第一个阶段,是2008年以前,是“国际组织时代”;

 

这个阶段,非常典型的就是国际组织在主导中国的公益行业议程和议题讨论。在2008年以前,中国民间公益最活跃的地方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昆明,因为这两个地方国际组织的办公室最多,现在公益很活跃的深圳、成都、杭州等地,那个时候一年基本上一个公益行业的会议都没有,根本就没有行业的概念,还是小圈子的感觉。

 

在那个时候,要创办一个公益组织,只有两个可能性,一个是自己掏钱干,另外就是向国际组织筹款。所以中国的第一批草根公益创业者,基本上都是拿着国外的资助成长的,从1994年世界妇女大会的NGO启蒙,到2008年,长达14年。

 

大家知道这个背景,就会理解2007年十七大的重要意义,确实也是非常值得记得的一年,从政治、法律和社会,都有很大的突破,鼓励企业捐赠,把免税资格做了很大的调整,公众的捐赠热情也很大,央视专门搞了一档慈善节目《春暖2007》。前天颁发的“金桔奖”,我的老东家香港乐施会从第一年就一直蝉联获奖,在很多草根组织心目中有独特的地位。

 

2、第二个阶段。是2008年以后,叫做“中国民营企业(家)时代”;


2008年,对于中国公益行业来说,确实是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我5月14日到成都,就一直在汶川灾区,一直到2009年7月做完灾后重建的规划。在这个大灾害面前,中的民间公益力量被激活,尤其是企业和企业家。虽然很多国际机构都在灾区工作,而且投入的力度也很大,但是更主流的还是国内的民间基金会。那个时候很活跃的基金会有壹基金、万通基金会、万科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和友成公益基金会。这些基金会2008年以后,一下子成为行业的焦点和行业议题主导者。

 

2008年之后,中国的企业基金会和企业家基金会呈现雨后春笋般的感觉。南都公益基金会一下子拿出1000万元专门做小草根机构的资助,而且是非限定性资助,这样的工作手法和态度让很多公益人士耳目一新。

 

2008年之后,中国的CSR也发展迅猛,我印象中基本上所有的财经媒体都有一个年度的CSR奖项,对CSR表现好的企业以及企业家进行表彰,在国资委的推动下,国企做公益的热情也很高,神华集团等很多大国企相继成立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基金会。

 

这个期间,很多草根社会组织可以找国内的企业或者基金会筹款。我工作过的阿拉善SEE基金会,2008年以前主要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做治沙,2008年成立基金会开始“走出阿拉善”,以资助公益组织为核心工作,资助金额从最初的不到200万元,到目前近亿元。

 

3、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之后,叫做“政社分开时代”;

 

我原本想叫做“政府时代”,好像不妥。我想把十八大作为一个重要的阶段划分点,因为十八大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慈 善事业”,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是“政社分开”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昭示着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角色,将更多的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实际上,从筹款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之后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政府采购”,采购民间机构的服务,尤其是社工机构服务。这个阶段就出现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社工机构大发展,政府为了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组建和匹配了大量的“孵化中心”和“服务中心”,作为平台来为民间组织提供支持。国内出现了超过1000位员工的社会组织集团(部分为社工机构)。国内最早做公益机构孵化器的恩派在这个背景下,全国各地建立办公室,承接政府项目。

 

虽然从捐赠总额来看,政府采购从2012年之后没有大规模增加,但是政府的公益支出开始有正式的渠道流入到公益组织手中,成为重要的收款收入来源。

 

有名的企业毕竟是少数,有钱的基金会毕竟不多,但是当每个地方政府都开始开放“政府采购”的时候,很多在地的草根机构并不需要找国际机构和知名企业、基金会,也可以获得保证机构运营的费用。

 

所以,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组织的数量爆发式增长,从之前每年增长1至2万个,变为每年增长5至6万个。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708.jpg


4、第四个阶段,是2015年之后,是“公众筹款时代”;

 

从2010年的微博捐赠开始,到2013年雅安地震,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等平台的网络捐赠爆发,网络捐赠一直是公众参与公益的代名词。但是这个阶段,依旧以各大平台的流量为主,得流量者得天下。壹基金占据了阿里巴巴体系基本上所有重要的公益流量接口,筹款额很大比例来自网络捐赠。

 

把腾讯公益发起的“99公益日”作为第四个阶段重要的划分标注,是因为99公益日第一次激发了公益行业所有机构的筹款热情,通过“一起捐”这个工具,基于微信平台,彻底的降低了公益组织公众筹款的门槛。

至此,很多机构包括个人,如果想做公益不仅仅不需要找国际组织,也不需要认识有钱的企业或者基金会,更不需要去找政府,只要自己去腾讯网发起项目并劝募(并被公募机构认领),便有可能获得大家的支持。

 

从2015年之后,整个移动互联网筹款平台被激活,民政部门分别分两次批准了超过20个筹款平台。阿里巴巴的公益宝贝,一年超过60亿笔捐赠,蚂蚁森林在2018年5月达到3亿的用户,占整个支付宝用户的60%。

 

中国的公益筹款,彻底的进入到公众筹款时代。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715.jpg

腾讯公益平台项目数发展趋势


四、筹款行业现状:筹款行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1、先天不足的筹款行业生态系统;

   

2016年瑞森德做了一个“中美筹款行业生态系统的对比和反思”的研究,最大的成果是画出了一张图“中国的筹款行业生态系统”。我们把这个生态系统叫做“帮助公益筹款生长、发展、完善,并与公众连接的行业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系统里面有四个重要的面向,分别是筹资主体、行业支持和服务、行业基础设施以及行业外部环境。这个研究,我在第二届公益筹款人大会上作为大会主题分享。

 

今天再看这个研究,趋势依旧,甚至2017年的很多事件正印证其中的很多观点。例如:行业支持和服务机构不多,筹款伦理没有共识,公众捐赠人教育基本上没有,筹款人培养刚刚起步。 2017年发生了好几起筹款伦理的争议,例如同一天生日和许多卖惨筹款等。

 

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公益筹款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虽然筹资主体在增加(而且是快速增加),但是行业基础设施严重不够。

 

当然,行业外部环境还是越来越好。所以从这个筹款生态系统来看,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上面的筹资主体和行业支持越来越好,行业外部环境也很好,但是中间基础设施严重不够,这样就非常脆弱。这个是我们筹款行业的人要特别警醒的,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公益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行业监督和共识没有、伦理共识不够、行业教育不做,我不知道下一个郭美美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机构? 也许就是不久的未来。


雪山崩塌的时候,没有一片雪是无辜的。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723.jpg


2 积极但快速变革的宏观环境;

 

从政治、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等5个角度来做宏观环境评估,我罗列了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发现都很正面和积极,同时,也孕育着快速变革。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即将面临巨变,城市化和老龄化对于筹款的影响很大,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筹款项目将来自城市,越来越多的筹款对象将是老人家。

 

这是所有的筹款人需要面对的,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给我们筹款人和筹款行业带来什么变化呢?至少,中国的网络捐赠肯定是全球非常独特的,也是让国外的筹款人很羡慕的事情。

中国的问题就是这样独特,必须要有中国智慧,更需要筹款行业的同仁一起来构建共识!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737.jpg


五、反思和趋势:下一个10年,你准备好了吗?


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


我们需要学会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当我们把过去的十年分成4个阶段时候,也就知道了在不同的时代,找谁去筹款,结合历史和现状,我有一些反思,并做了一些趋势判断:


反思一:行业爆发前期,野蛮生长;


目前,互联网商业公司在主导并设置筹款的话题,而更多的机构在互联网筹款上并没有完全主动转型,免费流量的“快钱”过多,不重视可持续筹款,对筹款人伦理没有共识。行业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缺乏稳健的筹款体系和清晰的战略,长此以往不可持续。

 

对此,我们建议:


建议1:筹款人将成为重要的职业选择,机构必须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


建议2:重视筹款成本和支持社群建设等可持续发展指标;


建议3:抓紧建设机构的筹款基础设施(风险管理、品牌和透明度等);


反思二: 政社分工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初具成效


经过6年的推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政社分工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 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将初见成效,政府背景社会组织已经在改组或者改革,政府也会加强对社会组织管理。在2018年11月21日的“中国社会组织动态”官微中,专门提出社会组织不得制造悲情误导舆论,悲情筹款路线需要调头。

而公益行业的发展需要放在社会有效治理的视野看待,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转型推动筹款行业的升级。

 

建议4:公众筹款将成为主流趋势,要拥抱趋势;


建议5:公募基金会面临重大挑战和机遇,尤其是官办公募基金会(慈善会)


建议6:重视政府采购,这是NGO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反思三、社会和经济面临巨大变革


城市化和老龄化,社会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大规模转移,势必影响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视角和工作手法;而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公益的边界愈加模糊。企业参与公益的方式面临巨大变化,金融和更多跨界力量更多参与公益。

 

建议7:影响力投资和社会企业等市场手段成为公益行业重要的手段;


建议8:遗产捐赠将成为社会组织重要的收入来源


建议9:企业CSR向基金会转移


致谢


如下单位和个人为本次研究提供报告、资料或者研究启发和支持;


中国慈善联合会刘佑平、马天昊

瑞森德咨询王睿、岩松

联劝网鲁梅花

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罗颖、丁嘉伟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742.jpg

作者:刘盛,瑞森德咨询创始合伙人


曾任职于香港乐施会和SEE基金会,工作领域跨越快消、灾害管理、赠款管理以及项目评估和筹款研究,CSR咨询和公益项目的策划。2009年参与创办瑞森德,服务过阿里巴巴、吉利等国内知名企业,也为中国扶贫基金会、SEE基金会等基金会提供项目评估和筹款咨询服务,服务客户超过100家。 
      
2013年年底,创办瑞森德筹款咨询业务,带领团队策划并运营善行者、一亿棵梭梭等筹款品牌,发起并推动公益筹款人联盟的创办,主持开发筹款人训练营课程,累计培训学员超过700人。目前,也是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筹资原理和实践》主讲老师。


微信图片_20181125090747.jpg


瑞森德成立于2009年2月,是一家专业的公益事业及企业社会责任咨询机构,致力于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持续发展。

 

我们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合作,建设更加公正与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我们与富有远见的基金会合作,协力推动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微信图片_20181120223824.jpg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