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中国基金会保值增值的步伐一直徘徊不前,在走过十年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年会”上,这一议题再次被谈及,和十年前不一样的是,银行理财保本保收益的情况不复以往,而借着行业发展和《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基金会保值增值的前景又被看好,希望和挑战并存。
多因素致基金会投资徘徊不前
金融新规倒逼成长
十年来,中国基金会的发展喜忧参半,从数量上看,基金会从2009年的18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近7000家,像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青年,但从质量上看,这个青年又有点营养不良,除资助型基金会比例极小、资助范围局限等,基金会保值增值的能力饱受诟病。
尽管在过去二十年,公益行业的头部基金会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都在进行保值增值的探索,并都小有所成,但从总体来看,保值增值仍未成为行业主流。
北京嘉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宋振茹观察,到2015年我国公益基金会中有投资行为的基金会仅占全国基金会总量的24.4%,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0.3%。有的基金会虽然有投资行为,但投资收益率比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还低。
考虑到通胀因素,大多数慈善财产连保值都没有实现,不少基金会甚至不做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另一方面,很多基金会“经常又面临资金增长跟不上组织发展速度、运营成本捉襟见肘的困境。
困局并非一时形成。从政策上讲,早期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便没有完全满足基金会投资活动规则治理的基本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姚海放认为,条例未对基金会理事义务作出规定,更说不上确立具体的行为标准,比如在对决策不当的标准设定上就语焉不详,可能会给理事“埋雷”,“如果对决策不当的标准设定过于抽象,往往会导致通过投资的结果来倒推决策过程的恰当性,这对理事而言则过于严苛”。
这让大部分基金会对投资持保守心态,将钱放在银行成了最安全的行为。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年会上,由ABC美好社会咨询社和嘉实公益联合发布的《中国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管理报告》显示,在调研的182家基金会里,投资排名前三类的是银行理财、股权还有信托。
其中,超过70%的钱投入了银行理财,“这么多年来,银行的风险是非常低的,但同样的很大一部分收益是被切走的”,有业内人士甚至喊出,基金会将募来的钱放在银行不投资增值是对公共资源最大的浪费。
不过,这种看似保守的行为实则又是无奈之举,除了政策的缘故,基金会缺少专业的投资人才,因为相比商业市场,大部分基金会提供的薪资不具备吸引力。
这自然也给基金会的理财投资埋下隐患,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年会上,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国科通过收集2007-2017年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布的涉及基金会的214个判决,发现有63份是涉及到投资理财纠纷,包括借款合同纠纷,担保合同纠纷,委托理财纠纷,股权纠纷等,其中,基金会作为原告的有24件,基金会作为被告的有39件,但败诉率却高达40%。
而从大众层面,认为“慈善组织拿着募捐款项做投资,不是增值而是挪用”的大有人在。
总体来看,行业普遍存在对基金会保值增值的意识不足的状况。美好社会咨询社创始人钱洋认为基金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落后是系统性问题而不是专业性问题,其在政策支持、机构治理、专业人才、行业教育、第三方投资机构等诸多方面都不成熟。
而随着4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资管新规,“刚性兑付”被打破,单纯依赖银行理财产品的基金会资产管理模式将难以维系,基金会需要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服务。
2018年会平行论坛——“基金会不谈投资,何谈可持续发展? ——金融和公益专家解读慈善投资新规,探讨基金会投资的起步与改进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由中证金牛(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善泽君咨询有限公司、天弘基金管理公司联合承办。
多方借鉴 基金会保值增值路在何方?
让行业振奋的是,《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经过多番酝酿终于出炉,为基金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这份文件明确了原则,基金会投资取得的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慈善目的;划定了红线,基金会不得进行“直接买卖股票”等8类投资活动;明确了基金会可以用于投资的财产范围及投资活动范围。
相较此前的《征求意见稿》,虽然还有零星的争议,但条款大大简化,给基金会理财投资留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不过,政策绿灯之下,基金会保值增值便是一路坦途了吗?显然不是。
提高基金会保值增值的能力,减少基金会投资风险之路坎坷重重。
为什么资产配置可通过投不同的资产可以降低波动,为什么通过配置不同的资产,每一年可以捕捉到超额收益的机会,同样一个理财产品,短期和长期投资的影响在哪?基金会从业人员如何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把可投资产算出来?
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年会平行论坛上,不少金融界人士就资产配置对基金会投资的重要性频频发问。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助理何青则以诺贝尔基金会为例,进一步阐述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她大概粗算,在117年的时间里面,诺贝尔奖基金会年平均收益率为6.8%,诺贝尔奖金的提高便得益于投资组合的不断变化,以2014年为例,在基金会投资中,股票类占了55%,固定收益类大概占20%,再加上其他一些理财品种。
这让与会者注意到投资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也让与会者感觉到不小的压力。
但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谷青认为,投资可以由每个基金配置专业的团队去运作,也可以委托专业的金融机构去完成,《中国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管理报告》认为,基金会通过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借助金融领域的行政和行业监管,直接认购金融机构发行发售的产品,或将部分或全部可投资资产委托给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得基金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沉淀资金的利用效率让捐赠资产保值增值。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持牌金融机构是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都是机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且行业监管已较为完善,形成了体系,各金融机构的历史业绩也有据可查。基金会的投资活动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从资产的安全性、投资运作的专业度上都较为合适”。
另外,数据显示,基金会行业集中度高,1%的基金会占有行业40%的资产,那么,对于小规模的基金会来说,投资和保值是极为重要的造血机制,因此,未来也可以探索新的方式,比如行业可以发挥联合的力量,让小基金会联合委托,“如果像余额宝那样,每个人贡献一点点,成立一个比较大规模的资金”,委托专业的团队去管理,“作为加入方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获得投资回报”。
不过,委托专业的金融机构做投资不代表基金会就此解脱了,投资者教育和机构管理如果跟不上,同样会拖后腿。
根据《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在决策机制、投资标准的设立,风险的管控等方面,慈善组织在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中将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这对基金会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挑战尤为巨大。
天弘基金总经理助理兼养老金业务总监朱海扬认为,投资需要对收益和风险做宏观和微观市场的判断,双方要懂得彼此说的是什么,要的又是什么,因此,对内部相关人员进行投资者教育是永恒的工作。
而目前来看,金融和公益之间的基础性建设还较为匮乏,行业关于基金会资产管理的相关论坛较少,相应的学术和实践研究也不多,中证金牛副总经理李薇提到,行业还缺乏界定基金会投资的安全有效的执行标准,这为基金会在进行市场风险比较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增加难度。“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提高收益水平,还要关注如何提升参与率的问题”。
随着中国公益行业的成长,有资产管理需求的基金会日趋增长,资产管理规模也将逐步增长,有数据统计,如果推动基金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将为行业增加10多亿元收入,但投资之路困难重重,如何在“刚性兑付”被打破的情况下,借助政策的东风,让基金会在保值增值的风浪里保有竞争力,显然还有赖于个体、行业、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
注:北京嘉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宋振茹、美好社会咨询社创始人钱洋观点来源于《中国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管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