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飞,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
今天在这里谈中国的公益事业,如果中国的公益只是资源、效益、运作,就变成组织机构和制度设计的问题,但是这远远不是最真实的。我们知道,公益工作一定是现场的工作,是一种精神的活动。这是我今天讲话的重点,下面是我12年做草根义工的一点经验分享。
一个真诚的志愿者提供除了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勇气、力量和作为,同时还有他内在的精神一面的活动,这些精神性活动的过程和内容,一定程度上逐步汇聚成一种现实的人文关怀、教育理想,乃至于形成一种自己的生命思考和人生哲学,从而进一步产生更高一级的精神活动,即有意识的要求与各种优秀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资源,进行深入的心灵交流与对话。这种充满着人性思考、文化自觉和历史感的志愿精神及其公益实践,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阶段和社会建设时期,具有明显重要的人文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比较深刻的人文教化启蒙的功能。
这12年我本人的实践和一耽学堂义工的实践及对整个公益界变化的观察。最近跟杨团老师共同参与草根NGO工作坊发起的工作,借助这个机会表达我们的态度是中国草根NGO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变化、从自发到自觉,进一步行使自己本土使命、本土价值的转折点。
21世纪中国蓬勃发展的公益事业,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事业,同时也是一个深刻的精神性事业。追寻社会的合理性以及人内心的安宁,创造和谐的生活世界,正成为所有优秀公益人的共识。
中国式公益,深植于中国本土生存体验,伴随公共理性进步,具有鲜明的道义实践品格,在社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人与社会的对话日趋平等、宽容和有深度,并因此而孕育产生一系列的时代精神要素,乃至萌芽和胚胎。认知这种空前的丰富性、可能性,是中国公益使命自觉的理论前提,而其事实上的根本标志,则是草根NGO的出现与兴起,以及草根NGO开始实际成为促进公民社会发育、成长的重要力量,可以确定的是,耕耘在广袤大地的草根NGO正在创造着先进的文化和未来生活价值,草根NGO是社区共同体的良知和行动力,是社区生活的心理基础和公共秩序起源,也是重建基层社会的先导与结构性力量。草根NGO将是一个新的出发点,我们将看到全新的苏醒的社会人以及精神面目焕然一新的群体。因为每一个草根NGO的行动、项目作为机构团队饱含着充分的自由意识。第一是自由意识,第二是公民选择,第三是人文教化。海量的草根NGO见证和激生中国人性、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希望大家共同关注草根NGO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
我个人在这12年参与公益文化事业中还有一个看法:中国是世界的国,是世界的土壤,中国不仅是世界产品加工厂,也是世界精神的加工厂,这样特殊的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化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土壤会使各种文化文明、各种宗教的信奉者和实践者都在寻求在中国扎根,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本土重建,重新认知、重新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文化、文明的对话在我们的公益界,在志愿精神的深入实践过程中发生。公益人士不仅是当成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社会资源,更多应该有深刻、鲜明的生命观、社会观、文化观作为我们整个公益推进的基本前提。今天最迫切的事情我认为有两件事:
第一是中国本土公益事业的使命在哪?需要大家探讨,形成共识。以人文教化,重新推进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建设为使命,作为公益人今天是不是应该把它作为整个公益事业的路径安排需要考虑的大前提。
还有一个问题,作为整个公益事业的路径和安排,它的精神坐标原点在哪里?我认为在志愿精神。12年之后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志愿者和志愿活动,但是志愿精神是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深度的解读,志愿精神不只是西方文明赋予我们东方文明现代化最好最大的,同时志愿精神可以连接中国古代文化,可以成为社会民间可广泛参与的事情。
这是我的基本看法。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