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门户

报名参会

联系我们

那些在CFF2018年会上没机会说出的话,终于可以说了!
2018年12月14日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度盛会作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之一,择地在每年的11月22-23日举办,致力于搭建高层次的行业对话、交流、合作平台。截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了10次年度盛会,累计6000多人次参会,2600余家机构参会,300余家媒体参与推广传播。


说起2018年会玩出的新花样,那就不得不提现场闪电这个环节了(点击进入参会新花样第一波:有话说,请奇袭!)。


现场闪电环节,由参会者现场报名成为闪电发言候选人,主持人现场抽取了5位报名者登台,围绕嘉宾发言内容,在180秒内亮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那么问题来了

现场辣~~~么多参会者

只选5个人



我也想上台说

可是我没有被选上……




于是我们思来想去,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那些在2018年会上没机会说出的话,今天我们一睹为快!


以下内容选自现场闪电申请表单,正文内容由申请者提供,不代表基金会论坛观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篇幅有限,不能将大家想说的话都一一呈现,不过留言区向大家敞开,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科技大爆炸时代,中国公益未来路在何方?


腾讯志愿者协会 李嵘函

 

一个组织文化的同事曾在一个论坛上讨论:组织文化的未来是什么?他说,组织文化可能没有未来,未来的大部分组织都是机器人员工了,不需要文化来管理。

 

那么,中国公益的未来是什么呢?还是筹款、资助、扶贫、济困么?

 

未来十年,也许机器代替大部分工作,我们要面临人类历史上最高的失业率,公益行业可以做什么?也许资源枯竭比我们设想的更快,人类面临人口大爆炸的威胁和宇宙空间的探索,我们要面临全新的伦理道德规则,公益行业可以做什么?如果无人车彻底代替人的自主驾驶,现在还在做交通安全教育的公益机构将会消失,网络安全白客反而可能会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交通安全守护者。如果智慧养老能力全面提升,人工智能甚至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成为一个完全模仿老人子女的陪伴照管机器人,现在的养老机构还能做什么?

 

事实上,那些越是容易规模化、流程化的公益项目,越是容易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替代。也许你觉得这些还太远,世界变化没那么快,但是在科技大爆炸的现在,科技的发展仍然在持续加速,谁知道下一个十年我们要面临的是什么呢?

 

只有持续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才有可能成为公益行业的不可替代性。希望未来十年,中国的基金会可以出现更多人类命运的思考者,和忍辱负重的探索者,他们今天可能不在这里,但我相信他们在未来不会缺席。


残障人士: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


深圳华狮公益基金会 陈玉珠

 

首先,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概念,两个现象。

 

一个颠覆传统观念的概念:残疾人。

 

一般人认为残疾是残疾人个体的问题,是个体身体机能有缺失、有障碍。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讲,残疾是一个演变的概念,残疾是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意识和环境障碍互相作用产生的结果,如果我们能提供完善的无障碍制度、观念、器物,提供一套新型的价值观和文化,世界就不存在残疾人。

 

两个产生鲜明对比的现象:一个是我们在一些国际化城市随处都能见到残疾人参与各种公共活动,无障碍旅游,不受歧视的就业生活;一个是在国内公共场所很少见到残疾人,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为什么见不到他们,这两个产生鲜明对比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索反思。

 

在残障领域流行这样一句话: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做有关我们的决定)。目前,公益领域对于残障群体的态度,由于不了解残障群体的需求,不理解特性,还停留在以前的“旧”模式中,表现出两个极端:要么认为残障者能力都是低下的,不值得信任的;要么认为残障者是天才,具有特异功能,生来就有逆天的本事,提倡“残障励志”、“身残志坚”等等。针对残障群体的公益项目,常常以帮扶、救助为主,这种简单给物资、投食的方式,不仅单一,也会让残障人士产生依赖性,丧失了奋斗、努力的上进心。这与何道峰老师讲的发现、培育“人的现代性”是背道而驰的。

 

作为一名肢体残障者,2014年心理学硕士毕业后,我便踏上残障公益事业的征程。其实,我们残障者和非残障者同样作为生命个体,作为人,都有相似的需求:接受教育、找工作、恋爱结婚、休闲娱乐等等。从事残障公益事业,一定要有现代残障观,我们要打破以前固有的传统“医学模式”—认为残障群体是“残废”“残疾”,改变对残障群体的刻板印象,了解到他们是普通人,只有用平等、自由、参与、共享的“权利模式”对待残障群体,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理念和文化,从而改变整个社会。


我们还要要注重残障群体的现代性,挖掘弱势群体的能力,让他们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得到社会的尊重。还有,作为公益组织,我们也要牢牢把握最新的政策导向,目前,深圳市华狮公益基金会用社会资本运作的模式参与深圳的无障碍城市创建行动,不仅要解决出行、无障碍设施设备的环境问题,还从制度规则,更从理念文化三个维度建设无障碍城市,塑造城市和人的现代性。有政府政策背书,残障公益事业的发展将打开一个新的格局。

 

公益十年,基金会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是否能够在匆忙前行中驻足片刻思考:要如何挖掘残障群体的现代性,如何给残障群体他们最想要的,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他们最想要的。


乡村依然是未来十年基金会最重要关注方向之一


深圳市传梦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黄晨乐

 

在今年的基金会论坛上,修远基金会的杨平老师提出公益形式应该向高端的“新公益”发展,这点我不太认同。

 

诚如杨老师所说,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变化使得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不断在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但我们同时看到的是社会结构从丁字形向土字形转变,城市的中低收入层在迅速扩大,包括3亿左右的农民工群体。也就是说,城市的人口结构中,占比更大的是农民工——尤其是二代和三代农民工活跃在城市中。

 

这些二代、三代农民工由于知识结构缺失、城市适应能力匮乏等众多原因,在进入城市后竞争力十分微弱甚至没有竞争力,由此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而目光可及之处,我们还将快速迎来四代、五代农民工进城。何道峰老师在主旨演讲中提到,人的现代性是自由和平等,但从目前的社会结构和发展趋势来看,如果他们不能获得机会去理解、学习如何获得自由和平等,我们只会看到他们继续给城市创造更多的社会问题。

 

我们必须看到,大量城市产生的社会问题根源依然是来自农村。因此,我认为在未来10-20年,持续关注农村、关注乡村儿童是更关键的社会课题,也是需要更多基金会需要投入实验和探索的方向——尤其是需要更多专注乡村某一个具体的领域,有更细分、更聚焦解决某一社会问题的基金会能不断出现。比如说在乡村儿童的教育上,如何通过完成对人的启蒙,从根源上减少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

 

公益行业人才困境与破局


ABC美好社会咨询社 刘宇晗


我们总说公益行业缺人,到底缺什么人?公益组织留不住人,这个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当我们提到公益人才的职业发展时,我们在说什么?

 

从2011年起,ABC美好社会咨询社开始陆续为社会组织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咨询服务,随着项目经验的累计,在2017、2018年,我们连续进行了两年的公益行业薪酬和人才实践调研,我们累计调研了93家不同类型的公益机构,涉及13个服务领域,累计收集1000+条有效个人数据。希望能够澄清公益行业人才方面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提供一些人力实践参考和诊断的工具。

 

公益行业到底缺什么人?调研发现抛开项目类、媒体传播类、筹资类几个人才缺口最大的岗位之外,从纵向人才梯队角度来看,整个行业都存在着“骨干缺失”的问题。从年龄构成上看,公益行业从业人数在30~34岁这一阶段存在着明显的断崖式下跌,占到总人数的14%,横向对比商业组织占比少1/3。年龄上的断层体现在具体层级上,中层和资深员工年龄中位值28岁,只差3岁,而高层和治理层的年龄中位值直接达到了36岁,中间有平均8岁的年龄差。这个年龄差反应在公益组织内部,机构的大脑和四肢中间有可能缺乏有效的链接。

 

再说“留不住人”,经过两年的数据校验,公益行业的平均年度离职率已经超过50%。如此高的离职率带来的是:持续的招聘压力、团队稳定性难以保持、工作延续性难以保证;在一些机构中,高流失已经成为限制机构进一步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连续两年的数据非常一致的指明,引发离职的原因,第一名是薪酬,第二名是职业发展。假如公益机构并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薪酬水平,那么职业发展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绝大多数的公益组织也在有意或无意的寻求解决路径。当我们讨论人力资源的时候,本质上我们其实在讨论的是希望被完成的工作。所以关键在于,如何能够更为主动性的利用起多样化的用工方式。

 

在过往的经验中,ABC可以为公益机构提供这样一些主动的应对思路,通盘的考虑多种用工方案,综合利用全职、兼职、短期工、外包、实习生、志愿者资源实现工作的达成。而对于基金会而言,在解决行业的人才困局中支持跨界、跨领域、多样化的人才解决方案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专家资源共享、跨界人才引入、专业志愿服务等,为公益组织提供更多的用工方案选项。

 

未来的用工市场,目前看到了多样而丰富的趋势,ABC也期待与公益组织一起践行更多可能,帮助中国社会机构建立起一条可复制的人力资源体系优化途径,下一个十年,突破信息壁垒,建立现代化的公益行业人力资源体系。这一次,公益可以走在商业之前。


微信图片_20181119233758.jpg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