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门户

报名参会

联系我们

谢颖:爱德基金会的实践
2013年11月29日 作者:谢颖

谢颖:爱德基金会研究主任

大家好,我来自爱德基金会,我在基金会工作了十年,前面九年在从事各种各样基金会的项目工作,对有宗教背景的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来从事慈善事业,我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每次当我有机会跟别人交流的时候,站在台上讲的时候,我觉得无从谈起,因为太多了。特别是每次给别人介绍基金会项目的时候,我觉得特别为难,别人问你们爱德基金会做什么,我会发现,我如果想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的话,要么把别人讲睡着了,要么别人听了半天以后,我自己都觉得没话可讲了。

    

爱德基金会做慈善事业的感悟,我自己特别关注的两个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爱德基金会虽然已经成立了26年,1985年成立的机构,但是知道爱德基金会的人不是很多,只是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宣传的力度,也开始了国内的筹款工作,之前我们跟海外机构联系多一些,虽然做了很多事,但是没有机会说。

    

其实,我觉得,爱德的工作最值得分享的就是他那么早的时候就那么有远见的在宗教团体之外,独立的开始民间组织专门做慈善,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创举,85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基督教有很深的做慈善工作的传统,包括社会工作学科领域都是从基督教实践当中发展起来的,西方的福利制度很多也建立在基督教福利服务的基础上,包括现在北欧高福利国家,他们很多福利服务都是由基督教界开始做,大家觉得好,政府接手了,但是能够有勇气把慈善从宗教团体当中独立出来是一个创举,这是一个真正打开教会大门的行动。

    

基督教是一个入世的宗教,基督教到这个世界是服侍人的,以基督为榜样,但是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认可这种思想,爱德基金会丁光训董事长培训思想,他更加强调爱,我们一直觉得,这个提法的提出,使基督徒在服务上更加团体,这也是各个不同的宗教得到团结的根由。

    

基督徒要在世做光做盐,做光要照在人前才能看见,但是很多的信徒认为,基督徒主要的使命是服侍神、传福音,我们将来要到天国,但是慈善事业更多是讲了一个非歧视性,更多关注现世的名声,所以有很多人不明白基督徒到底为什么为社会服务,觉得不是他本来的一个职责,但是实际上,基督教整个历史当中可以看出服务是基督徒必行的责任之一,也是教会的责任之一。

    

我们的大主教丁光训把爱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20多年来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个哲学思想的突破。

    

为什么我觉得也是一个打开了教会大门的行为呢?首先非歧视性的原则,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基督教的服务才有机会走上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所以,更广泛的接触到社会,更深入到各种各样的人群当中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基督教社会服务才能做得更加专业化,所以专业化是另外一个方面的挑战。

    

早期做项目工作的时候,曾经接触一些基层教会,大家都有非常高的服务热忱,按照财务记录做得不规范,他们说我们是清白的,我们的清白上帝都看在眼里,但是越来越走向社会的基督教服务来说,你必须有专业的服务、专业的态度才能继续下去。

    

我们做了20多年,从传统型到创新型的项目做了不少,每年有几十到上百个项目在运行,从大到小,如果分类的话,有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福利,老人、孩子、残疾人,医疗卫生和艾滋病防治,最近几年开始尝试,自己也办养老服务机构,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留守儿童,助学助孤,包括信仰间的对话和交流,我们在河南艾滋病项目当中,联合五大宗教共同实施这个项目,不同的宗教是因为信仰而分隔,是因为服务和联系,2009年,我们和江苏省教会一起开设了爱心公益基金。

    

我的专业新方面深有感受,从基督徒的热情来说,对我们服务有特别强的支撑和帮助。在圣经里面有这样的故事,有一个盲人走出来,靠近耶稣,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因为耶稣治愈了很多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盲人要耶稣为他治疗盲眼,但是耶稣的反应说你要我做什么,这是一个态度,这是耶稣的服务态度,这一点给了我们立场,服务立足点,你不是让别人求你为他做什么的,而是你在为别人服务。

    

我们在发展当中,因为这样的立足点,能够很早接受这个理念,当你把自己的位置放正的时候,  你就可以在这个社区当中立足,可以和你服务的人群共识,人是社会的管家,不是社会的主人。对于环境的关注是我们永久的目标,不光在社区发展的任何阶段,我们不会为了物质利益去做。

    

但是我们不能只依靠宗教热情,比如针对残疾人,耶稣通过神迹治愈了很多残疾人和病人,麻风病人、盲人能够好起来、瘫痪的人能够走路,但是我们不能舍弃专业性纯粹相信这个奇迹,中国多少代聋人都在语训的教育环境里成长,周婷婷只是一个个案,有多少人思考聋人的第一语言是什么?有多少人关注联合国儿童公约当中说的每一个儿童都有按照他的第一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做慈善不光是一个救济,如果只是在救济的阶段,永远没有好的发展。

    

聋人双语教育,第一次在中国介绍,以他的手语为第一语言。我觉得每一项工作里面都包含了开放性和专业性的思考在里面。

    

最后我想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第一,有宗教背景或者宗教团体发起的组织,成为独立的组织进入慈善事业和发展事业的时候,我们随着这个历史的发展,我们在多长时间内还保留着宗教的印记?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了宗教的印记?我们的宗教还在什么样的层面上体现出来。这个问题我们要权衡。

    

第二是专业性的问题,灵山有特别强烈的关注点是青年,这个很好,但是大多数宗教背景的机构做得很杂,各个领域都有,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源动力出于爱,对有需要人的关爱,这样的话,哪里需要爱,哪里就有我们,那我们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因为这样对你的专业性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果你能挺过专业化的一关,那你会成为一个有丰富性、又具有多渠道工作的一个非常丰富的机构,但是如果你挺不过去的话,将会永远停留在一个非常初级的水平,所以我们走专业化的道路,我们瞄准了某一个人群、某一个方向,我专攻这块领域呢?还是仍然以我们的大爱去关注所有有需要的人。这也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谢谢。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