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羽,新公民计划总干事
大家好,我叫魏佳羽,在从主办方那边领了“观察者”这个任务之后,我用了一个月在观察,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举办的这六天又集中观察了一下。所以我分享的主题叫“暗中观察”,借用了吴主任最近出的一本新书的名字。
我想先给大家看两张图。首先,在公益这样的一个行业里,我们都会关心“问题”,那我就观察一下,在2020年会的这六天中,大家都关心什么问题。
同期,我也参加了另外一个会,是GET2020教育科技大会,我们可以做个对比。我提取了两场会议的一些关键词做成文字云,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
第二张图,是两场会议分论坛的一些关键词,蓝色的两列是基金会论坛2020年会,绿色的那一列是GET2020,反映了我们目前优先希望解决的真实社会问题是哪些。 GET2020,是一个比较垂直领域的会议,主要关注在教育科技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比较重要的议题有智慧校园、K12教育、素质教育等,非常聚焦于企业在做的具体事情,也反映了教育科技领域所关注的发展方向。 而从今年的基金会论坛2020年会来看,比如城市化、儿童教育、学前儿童教育、乡村发展和困境儿童,大概有四个分论坛跟社会议题直接相关。 但是,我们的社会问题那么多,其他的社会问题到哪去了呢?我们大家谁看到了、或者用了别的方式来观察这些问题呢? 这是第一件事,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件事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关心社会问题,就应该去描述社会问题的情况、我们的解决方案和问题被解决的情况。 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行动案例,比如盖茨基金会一直在做的Goalkeepers(目标守卫者报告),每年会去评估盖茨基金会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改变成效。那么,我们的基金会在关注社会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定期对特定社会问题的改变去做评估、并描述发生了什么改变。在我目前有限的视野里,我很少能看到有这样的报告。 中国基金会的版图比较大,基金会之间的分类也不一样。我们看到有很多操作型的基金会,但其实它们更像是一家执行机构,然后也有一些公募的基金会,更偏向于自己执行项目。所以,我会重点关注资助型基金会,去探讨资助型基金会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重要角色?我们要考虑资助型基金会的专业能力是什么? 尤其是,当我们不断去问公益组织的专业能力时,资助型基金会的专业能力又是什么?前几天,资助者圆桌论坛李志艳在朋友圈说,应该是“钱+战略”,但我觉得可能还需要细看,接下来我还是用教育科技领域来对比。 比如蓝象资本,每隔一两年就会做一个“教育科技全球图谱”,不断地去绘制整个行业的变化。那么,回到基金会领域,我们谁在绘制整个行业的生态图谱?基金会总量不管是几千家也好、还是说几百家也好,到底是一个什么生态?我们至少应该先把它完整地画出来,这样才能够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然后,再进一步到每一个社会问题的领域,我们应该去关注谁在解决什么社会问题?但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公益行业中,很难看到这样的mapping。 接下来,再往深处考虑,我们如果跟商业对标,会有风投来进行投资,每过一段时间会有一些热点行业领域,尽管风口过后可能是遍地鸡毛。最近发生的在线教育科技领域里最大的一轮融资,是猿题库拿到了22亿美元的融资。我们看到,不管是G1还是G2轮,都是很多个投资公司,同时给一个创业企业投入很多钱,这其中既蕴含了大家对企业的认可,也蕴含了巨大的风险。往前走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但愿意承担风险,也表示了大家对这件事情的认可。 在公益行业里,类似商业领域中的风投,比如扶贫基金会所做的“ME创新计划”,这已经是我视野范围内可以看到的,国内最好的资助项目之一了,已经连续做了多年,从每年支持20家到25家,也不过每年1100万。但对比一下,事实上,我们很多社会问题的领域,比猿题库所专注的在线教育领域还要大得多,那么,我们究竟愿意投入多少钱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也就是说,当我们真实地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会有很多风险,我们可能面对失败,但事实上,基金会往往难以承担失败的结果。且不说公募基金会,尤其是对于非公募基金会、资助型基金会,我们必须要正视这样的风险,像风险投资领域一样考虑基金会的资助事业。如果说我们的基金会不愿意去承担风险的话,那么我们到底能够解决什么社会问题呢?我们大概最多就只能解决那些安全边界内的问题,很难面对真正困难的挑战。 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大家要问自己是不是真正准备好了承担风险,如果是,那么#me too,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