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来自然之友有六个月的时间,但是我和自然之友有很长的缘分。我是1994年下海到了公益组织这个行业,所以我自己觉得我和自然之友的年龄是一样大的,就是有15年在公益组织工作的时间。
在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的发展,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基本上还可以用先发展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这样一句话来总结,那个时候我在一个山区扶贫的一个组织里面,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农村贫困问题和环境有天然的联系,因环境致贫,因资源分配不公致贫的因素非常严重,今天在农村这个问题大家也看得非常地清楚。
但是今天大家对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的分析,已经比九十年代初好多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我来到自然之友以后,因为自然之友是一个会员制的环保的本土的民间组织,我经常在找世界上哪个地方的组织和自然之友的性格、特点、功能都特别相似的,我找到一个组织,他是美国的一个叫塞拉俱乐部。但是看到塞拉俱乐部的网站上的一些历史我感到非常地惭愧,这个组织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可以说真的是环保界的一个百年老店,他们在美国的各个州,甚至县上面都有很多的会员组织,他们每个会员组织关注自己本土、本地、在地的环境问题,用公共参与的方式去身体力行地解决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我觉得特别值得自然之友学习,所以我知道塞拉以后,我把塞拉这个百年老店当做自然之友的一个学习的对象。
自然之友这15年的历史和塞拉比显得很短,但是我想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这20多年里面却是学习了很多的东西,有非常宝贵的经验。我把它总结为三个时期。
一,开创时期,充满了热情和对国家环境问题的责任。在这个时期自然之友是中国公众的一个精神和使命的家园,他们也做了很多的事情,从1995年到1997年对野生动物和栖息地保护的冲动和自觉的过程里面,有和其他的很多中国组织和公众一起合作,对藏羚羊的环境危机的回应,以及1996年到2001年中国最早的媒体环境意识的推动,用了五年的时间把中国大多数报纸里面环境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每年都做汇报,这个活动实际上使中国媒体对环境的报道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且在这第一个阶段里面,自然之友让公众环境教育活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看起来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我看很多人说自然之友只会做种树、观鸟、捡垃圾这样一些事情,但是我来到自然之友以后我深有体会地感到,中国的公众需要一种真正的公民教育,这种公民教育是学习怎么样在环境问题上理性地思考,然后建设性地达成共识,采取一致地行动。现在我通过那么多的会员和他们的接触我就发现,我们很多的会员单个的时候都是非常聪明的,非常有学习能力的。但是一旦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产生很多的达不成共识的情况,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最聪明的,认为别人的意见都是不好的,我想这不是因为自然之友的工作做不好,而是因为我们公民教育的素质实际上是需要提高的。
自然之友在种树观鸟捡垃圾的过程里面坚持了那么多年,让很多的公民在这些活动当中得到快乐,学会怎么样以一个具体的问题分析、观察,我认为这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二个阶段自然之友进入一个职业化的困惑和探索阶段,职业化通常来说是中国的民间组织需要生存的一个,可以说是一个必经之路,自然之友开始的时候很多的志愿者他们不计报酬,不计自己的时间成本,除了自己的八小时工作以外还来参与很多的活动,但是这个持续下去是不太现实的,而且很多项目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这样就出现了八小时工作,全时为一个组织工作的人和志愿者这个中间发生了一种冲突,但是志愿者又是自然之友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怎么让全体公民来理解环境问题、参与环境问题。
另外理论与实践的强烈冲撞,理想、热情以及规则和智力之间的张力,环境领域的分工和竞争,刚成立的时候中国没有几家环保组织,后来出现了很多环保组织,这些环保组织他们有自己非常清晰的定位,只回应某一个问题、某一个领域的问题,而自然之友面对很多问题,我来了这六个月我发现我们经常会接到很多人的电话和信从全国各地打来、发来,关注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都有,自然之友怎么样在有限的能力里面来回应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全部都不回应,那么我们对会员负有的责任该怎么结果。
团队需求与使命的责任,在这儿我也想特别地和大家分享一点,不管是国际的基金会还是国内的基金会,我现在有一个困惑,就是当一个民间组织为了申请项目不断地在反复这个过程的时候,就像喝一杯盐水不断地你需要申请项目来维持你这个团队,那这个团队的一些理想,这个团队的一些对于自己机构的这个使命的追求,有时候都没有时间来思考,而这一个机构就变成一个为了申请项目,为了完成一个实际的,一个一年的有具体时间标志的一些具体的工作,而不断地在反复这个过程。这个机构的使命怎么样达到这个使命,我觉得这里面这个张力是需要基金会和具体公益组织一起来思考的。
那第三个阶段,自然之友的理事会进行了好多年的摸索,也进行了很多改革,对于总干事的招聘也进行了很多年的摸索,我认为我们现在进入到一个开始慢慢地认识到本土环保组织在对在地责任和公众希望的这种更深一层的理解,我们去年有了一次策略规划,对自然之友这十多年的摸索,有了一些更清晰的定位。理事会在提升治理、管理和整合资源方面的角色以及能力开始慢慢地有了一些意识。总干事在团队建设、管理、规划、效率和成效监测、筹款等方面,也有很多的一些规划。在这样的一个前提条件下,我们有四个部门。
第一个是调研,希望提升公众在公众参与过程中,用事实说话的理性水平,这个具体的体现就是我们的绿皮书,每年都会出一本绿皮书,用民间的视角来反映中国一年的环保趋势和一些大事,以及公众关注的环保问题。
第二个是环境教育,我们有两个内容,第一个是怎么样让我们的青少年对自然体验,通过自然体验培养新一代的绿色公民和绿色领导。我们现在城市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应试教育的结果,他们和环境越来越远,城市发展的模式让他们和环境越来越远,这样是非常不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是消费者的绿色选择,通过消费者怎么理解自己的绿色选择,来要求社会、要求政府提供安全、健康、环保和适度消费的产品。
第三是我们的传播和交流,怎么样用有效的传播和交流方式和公众更多地沟通,让公众参与环保的这些意见、体验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来。
最后是我们的会员和环保组织的这个网络,我再强调一下,我们有9个会员小组在全国9个城市里,我们有将近快一万的会员,这15年的积累,这些会员他们在不同的城市,针对自己不同的问题开始思考这些他们可以采取的一些行动,这些组织、这些小组未来都可能成为当地的一些环保组织,这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在缓慢地孵化他们的过程当中,能够培养在地环保组织对本地环保问题的关注。
总之自然之友这15年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有自己很苦痛的一些对环保问题的体验,我们在管理方面需要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但同时我认为最大的一个挑战是,自然之友怎么样更新自己对使命的理解,怎么让整个团队,让自己的会员能够真正理解我们的使命和我们每一天开展的这些项目活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