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门户

报名参会

联系我们

寻找中国精神——大互联时代下看中国文化的公益精神
2014年12月25日

导语


大互联网时代我们都在关注互联网,关注技术,关注实践,但是我们不能遗忘了公益的精神本源,2014128日下午友成基金会主办的主题论坛寻找中国精神——大互联时代下看中国文化的公益精神,从易经、道家到儒家,一起畅谈中国公益精神。


对话人


     友成基金会理事长    
焦自伟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执行院长
周秋光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郑筱筠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因陀罗网的前世今生


焦自伟: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名字也叫做英特网,所以它是代表时代最新发展的非常时尚的概念,也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概念。如果我们回到中国文化传统里面会发生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原来这个词在一两千年以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早就流传了,只是这个字和它稍微有点出入。叫做因陀罗网,是汉传佛教里的概念。


因陀罗网就是在天主宫殿前面有一个网,这个网有一个珠子,种种影像都可以在这个珠子里面照出来,这个并不奇怪。它更重要的是每个珠子都是这样,里面照了万千影像。接下来这些珠子和珠子之前互相映像,而且这里边每一个珠子上面的映像,互相影响。


这个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当我们一旦回到互联网的英特网上来讲,就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英特网就是一个网址,一个网址输进去之后就是一个网站,这个网站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这一个网站里面的种种内容在另一个网页上可能只是一个链接而已,你只要点一下那个链接,他就可以到达这个网站看所有的内容。也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大互联时代,我们种种的信息放到网上之后,由于信息和信息之间的互相映射,互相影响就起到了1+1远远大于2的作用。

当世界互相连通,我们如向外求,往往会事倍功半。如果我们立足于自己的当下,立足于自己的根本,因为我们这一个当下,就像因陀罗网一样,可以通过重重连接映射到其他方面。所以,在互通互联的时代下,反而需要我们更加关注自己,关注自身。在古人修身的时候,要关注我周围有十双眼睛盯着我,到今天大互联时代,要一人用搜索,那是无量双眼睛关注你,所以你怎么能不去诚意正心,修身呢?这是首先回应一下大互联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与公益慈善的渊源


王平:在公益界,包括秘书长培训班,包括MBA的课程,什么商学院讲起来,讲它的源头基本上是从欧洲讲起,美国讲起,从这个词汇英文的含义去讲,从兴教资本主义的精神去讲。还没有从中国的文化,从中国的精神这个角度系统的阐述过。

刚才焦先生已经从头把互联网,因陀罗网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和世界的内在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发心,是不是善良的,和我们未来受到的因果产生什么样的关系,大概已经做了一个提示性的讲解。实际上我们中国的慈善的观念是更加深刻,更加有哲学和系统性科学的。因此,我们今天专门找时间跟大家探讨我们中国精神对当代慈善这样一些渊源和影响。

周秋光: 中国传统文化和慈善是是土壤和根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中国慈善的根是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土里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一种宣扬行善的文化,它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它认为人性是弱的,人一生来就有罪恶,在这个罪恶当中没有爱,他要有爱,他必须归上帝,只有归上帝以后,他才有爱。所以,这种说法指爱的本身是来自一种外在的宗教精神。

中国的慈善文化认为人的爱是天性,爱是人的天性,爱是在人之内而不是在人之外,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精神的表现。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极力宣扬一种道德的忍耐精神,以人为内核而讲求由人趋向善。以爱作为中心,构筑起包括大同思想,人本思想这么一个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也就成为了中国慈善思想最主要的理论渊源。对于后世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郑筱筠: 中国传统文化和公益慈善涉及三层。


第一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宗教是慈善之母;

第二,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公益慈善做一些什么事?事实上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来这里进行反思的,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体现在公益慈善这个层面,就是说,你在做公益慈善的时候,要积极的坚持不懈去努力,去为大家服务,真正体现大爱无私,大爱无疆的精神。真正做这个事情,我们应该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途径,构建中国自己特色传统的一个平台。

第三,现代的慈善公益可以反过来又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些什么呢?现在是一个大互联时代,我们的传统慈善公益也在进行一种转型。进入到现代公益时期,慢慢开始从一个冲动型的公益时期进入到一个稳定型的公益时期,我觉得我们应该结合传统文化的一个精髓。慈善、慈悲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就像上一场发言人所说的,我们要找寻一种文化精神,但是我们更主要的是要找到一种文化精神的主体。


如何看待东西方慈善、传统与现代慈善?


周秋光: 传统的东西毕竟是过去的东西,因为时间太久远,它也需要不断更新与改造,这才能够更好实现我们当代的发展。

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处理好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问题,站在民族性的角度,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定要很好地去传承。但是,站在时代的角度,我们必须看到曾经是我们优良传统的东西,它也会存在一定的稀释局限。

焦自伟:第一,我自己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本质就是求真,我们非常奇怪的规矩是建立于一些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来自于对这个世界真理的追求和认知。如果我们认为儒家提供了中国人生命的目标,道家提供了我们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非常恰当的方法,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大互联的视角,他认为世界之间重重万物互相影响,于是你做减法回到内部,就趋于道。

第二个补充的话题就是关于人性,荀子讲人行恶,孟子讲人行善,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我想每一位朋友,如果问一下自己的内心谁都有答案,就是善恶并存。


要谈心性,恐怕至少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不关注自己内心的念头,只关注外在世界,你谈的是什么心性,我相信一定是恶。第二个层次,回到内心念头,谈的是善意混杂。如果回到能知能觉,能生念头的东西,那就是纯善无恶了。《大学》说,明德与天下者,我想做慈善的善人无非想把爱传递到天下。你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本在哪儿,末在哪儿。所以,明德与天下者,这就是一个国,这就是一个末,这就是一个终,也就是要不断的追求真理。所以,儒释道是完全一致的,我们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层次性,才能理解它那些互相矛盾的想法。

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说慈善也好,要说文化复兴也好,等等这一切,我们一定要避免邯郸学步的悲剧。我们首先要认清楚,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环境和战争环境那么恶劣的情况下建成了人口最多、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国家。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想这里有一些精神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把这些真理性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有所了解,我们再结合这个时代行而下的种种因缘,就可以敞开心胸,像大唐盛世一样,容纳一切文化,容纳全世界,回到天下文明的格局里面来。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