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门户

报名参会

联系我们

非公募基金会筹资的“中国特色”
2014年12月20日

回顾2014年,中国公益圈诞生了太多我们一年前从未见过、甚至不敢想过的筹款形式、名词、概念,而其中很多耀眼的事件都是基金会顺应、利用大互联时代得到的成果。

公益界同仁从数以万计的2014年公益界热门事件中选出了三个最受人关注、影响深远的事件:“冰桶挑战”、“善行者”运动筹款和筹款新工具“众筹网”公益频道。今天的论坛邀请到三个事件的操盘手来分享热门事件背后的故事,并且,还邀请到几大基金会的代表来参与圆桌对话,与大家分享非公募基金会筹资的这一年。


跨界创造公益筹款新契机

2014年,公益筹款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比如运动筹款活动,比如线上众筹等等。我们将目光聚集到具体公益项目,会发现成功的公益筹款项目有个共同点:跨界。以众筹网上的副县长众筹为例,这个项目最初的诉求是将当地特产核桃卖出,用筹集到的资金为当地孩子们建一个书屋。加入跨界意识后,这个项目最终呈现的是将公益、农业、旅游组合在一起,不仅完成了项目出发时的任务还连带为当地旅游带来契机。


在互联网时代,资源整合与分享是很重要的意识。跨界,则是一种资源融合的有效方式。无论在线上平台还是线下活动里,调动多方资源共同发力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公益可能和科技和设计和艺术相结合。具体到成功案例,像今年的P2P金融帮助公益组织筹款;科技界热心参与冰桶挑战;设计师艺术家产出公益作品等。

在一个以创新为时尚的时代,跨界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如何跨出界,跨好界,形成1+1>2的作用是公益人们该思考的问题。

粉丝经济助推公益筹款大发展

2014年,一桶冰水激起了公益行业的大水花。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由最初的社交游戏演变为一场加入公益元素的互联网公益热门事件。过去,公益机构在策划活动时总是先想要和项目结合。在冰桶挑战之后,我们可以尝试换一个思路,先考虑什么玩法有趣,对大众有吸引力,再把公益元素融入其中。

中国的冰桶挑战首先由科技界、IT界知名人士参与,在微博传播过程中逐步扩散到明星群体。经由明星的参加,冰桶挑战迅速达到高潮,吸引到大量粉丝参加互动和转发。在此,我们可以对粉丝群体的强大力量窥见一斑。


粉丝经济是近年来新兴的说法,公益领域也逐渐达成共识。2014年一个新型的互联网公益筹款工具很是吸睛,众筹网的公益众筹频道。众筹,作为一个新概念,吸引了不少网民的关注。当公益遇到众筹,如何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众筹网公益频道负责人张舒说:“我们希望说每一个公益组织负责人在策划项目的时候都有粉丝运营的意识。”安利基金会秘书长彭翔对公益组织要有粉丝运营意识很赞同,她和张舒在对粉丝的认识上不谋而合:今天的很多粉丝是我的营销伙伴,明天就可能是喜欢我这个项目的社会公众,众多粉丝的支持是一个基金会未来发展筹款的基础和基石。

关于粉丝运营,今年扶贫基金会的善行者活动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善行者活动有1044支队伍报名,450支队伍入选,公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对此,活动的策划者之一韦丹丹表示互联网时代口碑传播很重要,在一次活动后调动参与者成为传播使者、募款大使对机构筹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回到公益初心,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想法是人人可公益。看到今年善行者活动的效果,接下来他们希望能把善行者做成一年一度的公益嘉年华,打造成扶贫基金会的品牌活动,让更多人成为公益参与者大军中的一员。


公益筹款的未来在哪里?

在讨论中,大家不断提到公益是一种习惯,捐赠也是一种习惯。在移动大互联时代,让更多人有参与的机会体验的机会才有理念转变的机会,才有让大众把理念转变成行动的可能。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型手段和工具,公益筹款的机遇多了,出路多了,随之而来的也有挑战,包括资源的、成本的。

在现阶段,公益筹款不能太过关注数字和金额,更重要的是为公众制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关注捐赠者的感受和体验。在筹款进行之前,机构要懂得细分市场,即首先要搞清楚项目面对的公众是谁。针对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的设计筹款项目,让捐赠者们和项目之间相匹配,再结合上面提到的“技巧”实际运行。

希望公益筹款能构建一个项目、工具、机构、捐赠者有机结合的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状态。在公益领域内,NGO也好,第三方支持机构也好,每个人每一家都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筹款过程中有协作有分工,共同实现中国公益筹款的大进步。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