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昳:首先非常感谢大会的组委会,我在基金会行业全职工作9年,第一次参加非公募基金会的论坛,作为一个新人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
我反思了我为什么是第一次参加,第一是我(原先)在陈一心基金会工作,算是境外那波,之后都是在公募基金会工作。所以每次看到非公募基金会论坛这个名字,就觉得不适合我这个群体。我其实很想和大家探讨,大家对非公募基金会论坛的理解:一是非公募基金会开给非公募基金会的,还有一个是非公募基金会组织起来开给整个行业的。这两个会用什么形式更加不同的含义,用什么形式更加包容,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其实是很好的方向。尤其现在大家很想影响别人,如果开会,别人自己掏钱,你还可以影响他,这比你出钱来影响他们是更合适的、更值得投资的行为。
首先要说一下对于大会第一天的两位朋友的发言,一位是孙传美、一位是陆玲,她们是以前合作过的伙伴,甚至睡过一张床。看到孙传美,一边看大会的资料,也有朋友圈的交流,成为很有个性的项目官员。我知道传美是坦诚和说话直接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有时候可能会带来一些伤害,和个人的风格有关。我离开陈一心家族基金会进入社区才知道,我以前说话的方式是多么的不合适,其实坦诚是项目官员非常需要的品质。但是如果做人和人之间的工作,沟通方式上,有时候运用适当的技巧,可能对你的工作更加有帮助。另外就是看到陆玲特别感慨,之前我面试她进入陈一心家族基金会,看到她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闪电发言的时候有人说,大家从草根机构里面发现未来自己的同行、同事,这是非常有可能的。这对项目官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要有当人力资源总监的潜力。
第二个是新老兵环节的分享,我觉得非常棒。让我想起自己的成长道路,我第一年在陈一心基金会也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挫折感很大。作为项目官员的成长道路是缓慢的,可能是以年来计算的,大家要耐心等待他们成长,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请包容和保护他们。
回应主持人丢下来的问题,关于社区基金会,刚才主持人丢来的问题,社区基金会干什么的,很高兴今天有专门的论坛关于社区基金会的人才培养,可是其实我们讨论了社区基金会。特别是千禾的胡秘说讨论人才要讨论清楚为什么需要社区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不是基金会的类型,实质上更像是社会发展的模式,或者说背后的一套理论。其实作为社区基金会来说,它不光是要做很多社区的工作,跟其他的社区的一线机构、公益机构同行相比,它更重要是把基金会的特色,比如一些金融杠杆资产的运作做起来,所以要做“资助+”。因为要做“资助+” ,所以对项目官员的要求,社区基金会比一般基金会要求更高。(社区基金会)就是除了用钱影响人,还要把后面的改变都能够带出来。
社区基金会要推动社区参与和协助平台,如果大家有机会去社区走一圈,就知道这不是那么很容易的事。早前胡小军提出开发人才培养的胜任力模型。有朋友告诉我,这是新的工具,所以这个大家以后可以再从他那儿了解,这个模型到底怎么用,也许大家可以用上。还有陈老师,来自香港,他说不要把美国社区基金会当作样板,不要把它当神话。这给我很好的警醒,社区基金会,做社区基金会不要把捐赠人服务当作第一和唯一的,因为除了捐赠人服务还要做很多的东西。美国是把社区基金会当作公共的慈善组织。它有1/3原则,如果3年里面资金里面有超过1/3来自同一个资助方、同一家基金会或者同一个人,那么你可能丧失公共慈善机构的主体资格。这个我们有些同行在成立社区基金会的时候也碰到过,可能主要的资金来自一方。后来发现这个活干不下去,因为主要听他的,其他人不愿意参与。成立社区基金会就是让社区本地的人自己组织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社区基金会只是单纯的以服务捐赠人为目标,为资本服务的话,是需要大家警醒的。
第四个是关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人才,这其实是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我记得草根慈善那本很薄的册子提到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我当时一直没有明白为什么把幽默放在第一位,这次大会上我就明白了。不管是我们的颜值担当还是我们的奇葩说,包括奇葩说上非常出彩的主持人,一个幽默的素质对于非盈利机构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特质,你可以把整个环境,人和人之间的环境弄的特别轻松,大家可以把心交流在一起。
最后我还想和大会提一些建设性意见,作为真正参与式的大会,整个活动的议程是大家一起协同完成的,每个人都可以在会议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贡献。我自己的经验,只有两种会,每个人找到自己归属感的会,另外一个是一些人作为组织者办的会。我们未来有没有可能办成真正团结、协作、跨界的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