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门户

报名参会

联系我们

吕朝:非公募基金会为何有钱花不出去
2011年10月29日 作者:吕朝

吕朝,NPI 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主任

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组第三个题,叫非公募基金会有钱花不出去。事实上我们在开始讨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题目好像是个伪命题,因为没有人举手说它的基金会钱花不出去,所以我不知道题目是怎么来的。另外还有一种可能,事实上他的钱是花不出去的,但是他怕别人觉得他没本事花钱,所以他就没举手,也有这种可能。

我想既然能够提出这样的题目,显然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时我们就先讨论,先让那些去筹款的草根组织介绍一下他们在跟非公募基金会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们怎么看待非公募基金会的。得出一个现象,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在我们举手表决中,事实上真正去获得过非公募基金会捐赠的草根组织非常少,没有几个机构,甚至开始向非公募基金会筹款的草根组织也非常少。虽然草根组织有那么强烈的筹款需求,但是他们好像还没有把非公募基金会作为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筹款来源,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起码从我们当时在讨论当中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所以,这点我觉得大家先要开始反思,非公募基金会自己有没有更多的去宣传他们自己的招募公益项目的信息,而这些筹款的草根组织、被资助的组织有没有去关注那些非公募基金会的信息,开始向他们筹款。所以从这个角度,像基金会中心这样的组织就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公布很多基金会的信息,大家可以在网上查到他们开始在资助和工作。

进入到正题,为什么花不出去?我想还是有些机构有花钱的困难,从上到下大概有这样几个困难,我们在讨论中也达成了这样一些共识。有的非公募基金会认为钱花不出去是因为我们的“婆婆”太多,有些基金会因为有它的业务主管单位,这些业务主管干部都会干预到它的项目的资助,而这些业务主管单位往往和我们基金会的执行层、理事会包括他们调研的市场需求其实指向是不同的,我们又必须要尊重他们的意见,所以这是一个问题,婆婆太多,意见不一致,钱不容易花出去。

第二个原因,基金会内部的理事会不容易达成一致,这点可能大家都能举出一些基金会的例子,我们讨论过程中蛮纠结的,因为大家基本上不敢说是谁,好多草根组织也不敢说非公募基金会是谁,这样的话我们讨论都在说某个基金会。其中某个基金会或者某些基金会它的理事会不太容易达成一致,理事会里既有出资人,又有专家,可能还有一些不同的企业家,有的基金会说因为我们很少能够达成一致,所以我们的钱老是花不出去。我们又因为是非公募基金会,所以我们也不着急,花不出去就花不出去,所以我们的资助就很少,这是第二个问题,理事会内部的意见不一致。

前两个问题坦率地说我个人认为就说明你们还没准备好,这个非公募基金会还没谈到怎么样去规划、怎么样去寻找公益项目的阶段,我觉得可以慢慢想好了,再开始去资助。

接下来就进入到一些比较实质性的问题,比如钱花不出去很多基金会认为是找不到好项目,我们收到的条子里绝大多数都是这种看法,就是我们根本找不到符合我们基金会要求的优秀的公益组织和优秀的公益项目。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下,我们大家的共识是你根本就找不到那么多优秀的执行机构,因为这个行业根本就没发展起来。所以,有的基金会已经开始做培育的工作,就是说它认识到确实找不到可以合作的伙伴或者没那么多,我就要去做一些培育组织、培育项目甚至是培育人才的工作,在我们那个组已经有一些基金会认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做这个工作,而且做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说南都基金会有“银杏伙伴计划”,银杏伙伴计划是资助个人的,资助那些创业者个人和生活的补贴。这个讨论下去我们发现会有一个问题,这些资助如果是针对组织、针对个人,怎么样去评估?事实上这是摆在非公募基金会面前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是资助项目,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有一套评估的办法了,但是资助机构、资助个人其实是没有特别好的评估办法的。所以当时我们就分享了一个观点,事实上非公募基金会就应该去干那些有风险的事儿,因为它的资金并不是来源于普通的大众,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出资。说句不太正确的话,只要出资人没意见,钱浪费就浪费掉,创新永远是需要浪费的,是需要冒风险的,也只有非公募基金会在目前的资助市场上是可以冒这个风险的,所以当时我们就特别鼓励那些非公募基金会要冒一些风险。

还有的非公募基金会提出我们不能干看着那些被资助的对象能力差,我们有一种叫嵌入式的资助办法,这是真爱梦想基金会提出来的,他们在资助的时候也跟着基金会一起做,在做的过程中也培育资助伙伴的能力。这也是非公募基金会要想把钱花出去当中需要做的一个工作。

最后,算是一个总结,非公募基金会作为一个资助方,操作型的草根组织作为被资助方,事实上没有谁高谁低,谁上谁下这么一说,他们是合作伙伴,如果一个非公募基金会认为它是上帝,事实上你是找不到真心跟你合作的公益伙伴的。如果一个想要筹资的草根组织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弱者,总是以弱者自居,事实上你是找不到真正能够欣赏你的资助者。

谢谢大家。 

林启泰:项目主管人员主要需要三种核心能力

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我们这个组针对核心能力,到底是能力的执行上还是跟素养有关系,到最后5分钟,我行使了一下主持人的权力,又把大家的观点集中到这里来,有很多我个人的成份,有不对的地方向大家抱歉,因为我们基金会就是这么干的。

我们总结出来一个项目的主管人员主要有三个核心能力,一是责任感,包括第一你要有大家公认的爱心,然后是对社会的责任感,然后是对组织使命的认同。二是规划能力,原来我写规划能力,包含观察能力,对于社会我们公益领域以及你这个项目执行那个群体里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是刚才吕朝和永岗提到的关于需求的问题,你项目可持续或者是你钱想花在什么地方都有赖于你对这个领域和这个群体清晰的需求分析和定位,你要分析,然后做出总结,最后作个判断,然后再做出规划。三是执行能力。执行能力很宽泛,大家有很多的观点,比如说沟通、协调,我们把它整理出四块,第一块是目标确定的能力,规划出来了,你要把它变成具体的目标,目标有它的范围,有每一个边界,要把它定清楚,否则大家没法跟你干。第二块是体系的整合,因为公益机构不是简单资源的问题,有受助人、政府、媒体、捐赠者,各方都需要去整合,所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当然要把它作为资源也行,说别的体系更合适一些。第三块是所有这些体系每个人必须建立信任,如果不能建立信任就会非常痛苦,事情就没法做,要有建立信任的能力。第四块是所有的体系信任感都建立了,要激发潜能,包括激发自己和激发别人。这是我们认为项目的主管人员比较理想的情况下他有这些方面的能力。

关于观察能力,刚才大家讨论到关于什么样的观察能力,以及责任感的问题。我觉得观察力的第一个要求是你会听懂话,你会听话;第二个是听得懂话,听话和听得懂话非常难,我这么多年听别人讲我的时候我经常在做评价,结果呢他讲完以后我再复述一下,发现成了我脑子里的东西,和他没有关系。这个是所有的观者都总结出来,就是人类70%的问题就是人家在说话的时候你在做评价,这需要你在训练的时候训练出来,他会听你的话。

第二,关于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经常跟我的志愿者讲,你没有那么多你的观点,志愿者本来就非常散乱,不把他们集中起来说你必须听我的话,这个事情没法干。你在我项目管理的下面,不管你原来的级别和能力有多强,你必须听我的,怎么听呢?就是你做的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证明我做的决定是正确的、伟大的。这就跟责任感有关,你必须听话,听我的话。因为你作为一个秘书长,你的项目管理人员都有很多自己的观点,这怎么玩儿?没法玩儿。

这是我们组关于三个能力的判断。如何来培养呢?首先,你要有统一的思想理念,就是统一的责任感,至少机构的使命大家要认同,而不是这个人曾经在哪一个国外机构呆过,在肯尼迪做过训练,回来以后能力很强,但他不听我的,他能力再强跟我又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觉得第一个要先培养他对组织机构的认同,整体爱心的培养。然后才是他的规划能力,规划能力是从观察力开始培养起,会听懂话。第三个才是执行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会很多,一句话说不完。

第四个题目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因为我是总主持人,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第一,今天下午大家讨论很充分,今后大家还希望参加吗?如果时间更充裕一点的话,或者我们更愿意未来论坛能够基于项目管理这样的题目,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地展开,乃至有些实际案例大家能够学习。所以我也想在这里向论坛倡议,就是我们第一年时间先把台子搭起来,09年搭台子。今年我们开始有一些基础,我们叫法理性的基础,比如说治理结构,比如说信息披露,比如说公益项目许许多多内容的确定,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明年我希望大家共同来努力,我们把这些点都落实下来,比如昨天晚上讨论说非公募基金会增值保值的问题,我们可不可以形成一个小组大家讨论,我们项目管理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形成一个小组,项目到底怎么做?非公募基金会钱花不出去,到底怎么整合,形成某几个领域里面的整合性的资源,而不是政府一讲起非公募基金会或者草根组织就觉得是草寇,不是主流,在很多领域受压迫。怎么办?靠我们自己管理起来,我们目前还非常微小,所以希望在新的一年大家一起来共同努力,我也向这届大会提出申请,明年我们愿意申请做轮值主席,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起来。

所以今天下午的题目非常好,其实是关联在一起的,不管是评估问题,评估干嘛?刚才魏巍讲为什么评估?而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首先是需求觉得要不断的需要这样的东西,而且要有足够的能力持续。同样最后回归到我们记过的核心能力,一个机构有核心能力,你就一定能评估好,一个机构有核心能力就一定能够把项目做到可持续。这些就有赖于我们大家努力,也有赖于我们大家整合起来,共同来继续支持非公募基金会论坛,让它能够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谢谢大家。

 

杨平:项目的可持续可复制还需标准化、量化

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

 

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来做点评,我点评四个题目是项目方面的。一个是项目如何可复制、可持续;二是项目评估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我刚才听了大家的讨论以后,总的感觉是我们非公募基金行业里的朋友们进展很快,也就是在几年的时间,对于项目执行中所遭遇到的问题都有了非常确切的认知,而且都有了非常好的办法,并且能够把这些问题抽象出来,上升为一些普遍性的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的第一印象。

第二个印象,我们非公募基金会确实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从大家刚才对项目可复制、可持续的问题,还有项目评估的问题的总结来说,确实看到这是刚刚起步的一个行业,在大家的结论中我感觉到我们每一个组织所做的项目应该说规模相对都不是很大,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对于项目本身的复杂性,有些项目大到可以牵动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全方位,这个经验还比较少。有一些项目做出来之后又可以牵动一个国家,我们现在非公募基金会的朋友们做的项目规模还不够,这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家都刚刚起步。

在刚才大家讨论中总结的这两个问题里,我想分别说一下。第一个是项目的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的是谈到需求要明确,资源应该是可持续的,财务要稳定,流程要清晰,我觉得这些基本上都已经抓住了一个项目基本的环节,做到这些,一个项目大致是可以持续和复制的。

我在这里想强调一下,项目的可持续和可复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标准化、量化、模式化。我们公益领域在做社会项目的时候,遭遇的问题和商业组织遭遇到的问题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公益组织做项目可能更多的碰到复杂的、特殊的人的问题,碰到文化问题,碰到本土化的问题,碰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这样的话项目过程中使得项目能够量化,能够标准化,进而达到可持续、可复制,这一点似乎比较困难。但是我认为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事业,不管是扶贫还是环保还是教育,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可以量化的,只不过是不同程度的。如果说我们的环保组织、我们的社会组织、我们的NGO不能在工具理性这块有比较明显长足的进步,在每一个我们所做的事情中使之可以被数字化管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项目的扩张和可持续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认为凡是有规模的机构,在推进自己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把工具理性引入进来,而工具理性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就意味着你的目标、成本、投入以及你的扩张都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而数字的计算就意味着你可以规划它,不仅规划一年,也可以规划两年,甚至可以规划十年。当然,项目的复制并且在其中总结出模式是需要时间的,每一个项目或者每一个组织在这类项目的推进中都会遇到项目模式的摸索期,我建议大家还是各自持守一种项目类型,然后围着一个目标往前做,解决一到两个问题。然后使得自己解决问题的项目模式可以被明确地固定下来。只要有了这样可以固定的项目模式,我想它的复制、它的可持续就应该是其中应有之意了。这个是关于项目可持续和可复制问题我的补充性的点评。

第二,关于项目的评估。项目评估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朋友们讨论说要有有能力的外部评估团队,应该有定性与定量关系的把握,还有就是关注目标群体对项目的认可度和评估的目的以及评估结果的使用,大概从四个方面来谈了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我也认为这是所有NGO组织最难办的事儿,因为评估要成本,尤其是在那些边远地区做项目的团队和组织,评估费用可能就占项目费用一半了,评估不评估说不清楚。所以,在评估的问题上,尤其是初期评估和中期评估,最后项目结束的评估本身就不同,所以怎么处理项目评估和项目结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们作为NGO团队负责人非常操心的问题。我自己认为,项目评估中除了上述刚才大家说到的这些问题之外,恐怕还有一些比较挠头的事儿,首先我认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事业本身都没有成型的模式,都在探索中。这样关于一个项目是否有效率,是否值得继续往前推进,是否满足了当地人的需求,这些东西很难有一个评估体系,在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体系里,在公益事业的研究中,关于一个组织还有一个项目评估体系的建立探讨非常少。如果说这个项目官员做项目做得好,我怎么评估他呢?我想更多的还是主观,以及社会评价,真正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还是很难建立的。比如说我原来在阿拉善生态协会做秘书长的时候,在阿拉善地区治理荒漠化,做评估就感到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社区发展环境改善是以扶贫的方法来推动环境改善的,但是帮助当地老百姓改善了生活使得多少草场得到保护了?多少植被免去了砍伐的命运?算不清楚。而且说当地生活改善了,是政府投入改善还是你投入改善了,还是农民自己改善的?这个指标体系本身就没法确立,它不像企业的一个产品指标体系非常容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我们怎么建立这个指标体系?他收入增长了,是你的功劳还是人家的功劳,环境改善了是自然下雨多了,还是老百姓减少砍伐了?说不清楚。这样的话,使得评估非常的难。所以我自己认为是这样的,我们尽量的用我们现有的社会影响和评估,以及受益主题所谓评价的评估,现有的所有方法都可以用,但是对评估大致过得去就行了,不要太在意,因为没那么精确的评估体系。这个事业都在往前走,只要我们的目标是清楚的,围绕这个目标财务是清楚的,并且我们做的事情是持续往前做的,然后就要说服出资人,别刁难我们,我们做的事业你们根本做不出来。

谢谢大家。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博